【外贸数据解读】11月PMI数据出炉
11月30日,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1%,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3%,比上月略降0.1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2%,比上月上升1.4个百分点,三大指数均位于扩张区间,表明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总体有所回升。这些数据到底传递了哪些信号呢?
海外供应链尚未稳定,出口订单持续反弹
11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大幅上行,达到48.5%,比10月上升1.9个百分点,创下了今年5月份以来的新高。
出口订单指数的回升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圣诞消费季临近,海外消费需求走高;另一方面海外疫情再次反复,供应链恢复慢,全球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加深。
从行业情况看,医药、汽车、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新出口订单指数均高于上月3.0个百分点以上,升至扩张区间,行业出口产品订货量有所增加。
缺煤限电问题缓解,生产景气度抬升
11月PMI生产项表现十分抢眼,环比增加3.6%,超季节性上调。随着煤炭产能提升,动力煤现货价格从10月下旬高点每吨2,592元迅速下降至1,090元企稳,煤炭价格得到大幅平抑,下游企业缺煤限电的问题逐步缓解,从而大力提高企业生产的积极性。
此外,原材料价格明显回落,也进一步加快了制造业产能,其中造纸、交运设备、电气机械等行业生产加快;但是新订单和产成品库存之差在11月回落,意味着新订单无法消化产成品库存,后续生产是否能延续高景气存疑。
大宗商品价格回落,采购满足生产需求
上游大宗商品价格回落,通胀压力趋缓,制造业企业迎来喘息的空间。11月PMI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公布值52.9%,环比下降19.2%;产成品出厂价格下降幅度不及原材料,但也实现了超季节性下跌,公布值48.9%,环比下降12.2%。成本端压力释放有助于企业加快采购,备战传统消费旺季。
企业短暂补库,主动去库存阶段不变
目前经济状态仍应处于库存周期的主动去库存位置,而本期PMI产成品库存分项和原材料库存分项均超季节性上行,企业主动补库,反映的不是经济阶段的演变,而是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回落叠加房地产资金边际宽松以及传统消费旺季的来临造成的偶然现象。
基建、地产合力推动建筑业PMI上涨
建筑业PMI表现亮眼,环比增加2.2%至59.1%超季节性上涨,与基建投资年底发力以及地产施工推进有关。地方专项债方面,直至11月30日,新增专项债发行已经基本完成当年财政部下达的额度,财政部也表示要做好2022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务提前发行的工作,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建筑业PMI有望继续处在景气区间。
此外,服务业PMI受散点疫情影响,下滑0.5%到51.1%,短期“奥密克戎”病株反复,疫苗应对效用不足,可能对服务业产生持续扰动。
大企业相对稳定,中小企业持续发力
国家持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本月中小企业制造业PMI指数均有改善。其中,中型企业PMI指数环比回升2.6个百分点至51.2%,继2个月之后重回扩张区间;小型企业PMI指数环比回升1个百分点至48.5%,虽然仍位于收缩区间,但为下半年以来的最高点。此外,大型企业PMI指数基本稳定,本月为50.2%,保持在扩张区间。
整体上看,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发挥效果,原材料涨价基本被遏制,电力供应紧张缓解,稳企业、保市场主体等中小企业支持政策持续发力,推动本月制造业景气回升,供需两端均有所改善,企业经营状态和预期好转。
随着供给修复、上游价格回落,“类滞胀”特征减退,但需求端“滞”更加凸显。维持此前判断,当前经济压力仍大,四季度GDP 增速仍可能跌破4%,稳的必要性进一步增大,政策有望正式转向稳中偏松,紧盯12 月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