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询盘,别急着报价或回复客户问题,当你对客户不了解时,回复往往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试着先了解以下几方面:
# 收到询盘后该做什么
1. 看国家
每个公司有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及品牌定位,针对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营销策略和报价等级。比如:
欧美市场,其质量,价格,条款中高档策略;
南北美市场,中低档策略;
印度、孟加拉等国则采取低档策略。
没有绝对,此处举例只是建议,仅供参考。
2. 看规格
报价前,最基础的信息要得到:克重,宽度,颜色,数量,用途。
对于统一模板询盘,先询问或抛出优势产品吸引客户回复。
在客户愿意回复的情况下,多问,反问,切记一直发问!
客人给出答案的同时,在专业的情况下,可以对客户的市场需求,政策,质量价格情况等提供参考意见。
3. 分析客户类型
通过用途,基本可以判断客户类型
a.制造商
特点:采购量大,稳定,重视价格、质量,用来做购物袋,医疗用品,沙发家具内衬,包装材料,广告印刷...
注意:质量,价格折扣,流程简单化,专业化,即时的生产反馈;
b.中间商
特点:采购量大,重视价格
注意:佣金问题、保密协议、价格折扣、专业建议及服务,即时的生产反馈;
c.批发、零售商
特点:采购量少,品类杂,重视起订量,款式
注意:库存产品整理,新款式或多颜色的吸引;
了解客户类型,有助于制定价格策略及服务建议,请重视这一点。
4. 客户背景调查
调查客户背景,最好的方式,在线聊天工具一问一答
不回复的情况下,询盘跟进询问
再不回复,通过强大的google搜索引擎搜索客户的资料,比如公司名称,地址,邮箱,人名...
借助外贸工具,比如我们的GPM(tradesns.vip)数据查询系统对客户做进出口数据分析:采购数量,金额,产品,时间,供应商等。
借助我们的LBS地图功能,精确判断客户公司规模,类型;
或者通过google+, facebook ,linkedin,youtube ,instagram,pinterest 等SNS社交平台了解客户的兴趣爱好,性格,宗教信仰等个人信息或公司信息。
5. 判断真实性
在做完所有上诉调查及进一步的跟进后,判断客户真实性,并对客户进行分类,反问自己,“值得跟吗?” 有些客户质量一般,可以有选择性的放弃。
# 回复询盘应该注意什么
1.弄清询盘的出处
这里,我们所说的出处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询盘来自哪个宣传渠道,另一个是询盘来自哪个国家。
每个渠道的询盘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公司谷歌广告,往往是一对一针对性询盘较多,客户较为专业,价格谈判较为容易,谷歌成交率一度达到6成以上,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来自于哪个国家主要是让你首先想到几个问题:
a.这个国家会不会有政策限制,例如是否有反倾销调查之类的;
b.会不会有特殊规定,例如清关资料、商检、付款方式等;
c.这个国家我之前有没有客户,是什么客户,合作状况怎么样,这个客户跟老客户可能会是什么关系?
d.有没有什么明显特点,例如印度客户,明显的特点就是砍价,或者像美国客户,很多不喜欢黑色包装。
2.查找客户的网站
客户的询盘大部分有公司名称,我们要做的是找到客户的官方网站,了解客户的各种信息。
主要看何种信息呢,为什么要看呢?
a.客户的发展历程,经营模式,主要产品,主要市场等等,有了解就可以跟客户有共同话题。
b.客户的规模,看其描述可以对其规模有一定的了解,看其联系方式也能窥探一二。
如果网站上的联系方式就是给你发询盘留的联系方式,或者邮箱后缀是大众邮箱,可能就是一个小公司,老板兼任着销售,采购等等;如果网站上显示公司规模很大,那么基本上可以判断来询盘人是采购,因为大规模公司分工较为明确。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准确到可以达到90%以上。
跟不同的人沟通,要有不同的重点。
如果是跟采购员沟通,我们可以着重放在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情,进一步明确客户的需求,甚至拿到负责人的联系方式等。
如果是跟采购经理沟通,那一方面要让他信任我们,一方面还要让他知道,跟我们合作,无论是对他还是对公司,都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是跟老板沟通,我们就可以把话题放到一个行业里来谈,例如行业状况,竞争对手分析,然后进一步告诉他,我们的产品就是能帮他降低运营成本,带来更多交易或便利等。
公司的性质,是中间商还是终端客户,这个从公司的简介也完全可以看得出来。
终端客户是生产什么产品,我们的产品在他的产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之前是不是做过类似的客户,对方有没有对我们的产品做出过反馈?终端客户还会比较在意供货的稳定性,强调包装。
中间商就简单了,第一,让我赚多少,第二,别给我惹麻烦,第三,别抢我客户,我的出发点是,跟他站在一起,经常说我们一起做市场,我们一起赚钱,遇到麻烦就问,你指点一下吧,我来做工作,我们一定拿下……
易之家专注外贸大数据收集、挖掘、应用及服务十余年;为解决“外贸中的诸多痛点”打造了全新的海关数据查询系统——GPM系统(tradesns.vip)可帮助外贸企业快速找到相匹配的精准采购商、精准采购负责人,将80%的时间放在20%的精准客户身上,缩短客户开发周期和成本,提高开发效率和成单率。